您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媒体报道 > 乌蒙山按下温州键—县域麻醉远程进化样本

乌蒙山按下温州键—县域麻醉远程进化样本

发布时间:2025-08-15 09:39    本文出处:管理员   

从海拔1800米的乌蒙山到潮声起伏的“瓯江口”,王贵龙住院医师把“基层麻醉”四个字背在行囊里,一路向东。他不是来“进修镀金”,而是带着织金县130万群众的手术安全单,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简称温医大附二院)“拆招”。三年里,他从“麻醉小白”成为“零失误操盘手”,把心脏大血管麻醉和多模式镇痛等关键技术掰开和揉碎,装进云端课程,一键回传。如今,这张车票又将他送回贵州织金—不同的是,山区手术台已经提前接入了他的“远程导航”。

乌蒙山深处的“起飞令”

2022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民医院向温医大附二院提出“紧缺麻醉人才定向培养”申请。当时29岁的王贵龙作为医院最年轻的麻醉骨干,被选送至2000公里外的温州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一纸协议,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也让“提高县域麻醉安全”首次有了可量化路径。3年内,需要熟练掌握围术期超声、困难气道管理、多模式镇痛等8项关键技术,并通过国家住培结业考核。

织金县人民医院院长黄治龙在送行会上表示:“我们要的不是镀金,是能带着大家一起飞翔的人。”


“破冰”第一课:把“如履薄冰”刻在骨子里

初入温医大附二院,日均手术量超400台、急危重症比例达40%的麻醉科,让王贵龙瞬间体会到“冰面起舞”的压迫感。“气管插管延迟30秒,病人可能就没了。”指导老师曾睿峰用真实病历给他“下马威”。随后三个月,王贵龙被安排“钉”在术前评估室,每天完成40份系统化病史采集和20例超声评估,晚上再跟进手术麻醉复盘。“我们要求他把‘会不会’变成‘准不准’。”麻醉科专业基地主任上官王宁表示。

2025年春节,王贵龙第一次在上级医生监督下完成一例脑动脉瘤夹闭麻醉,全程零出血、零波动。他回忆:“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能回贵州了。”

训练场上的“魔鬼周”

夏夜的温州潮湿闷热,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尤灯火通明。为了攻克“围术期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难题,王贵龙与同伴启动“7×14”模式:每天14小时,连续7天,反复在技能模型上练习进针角度和药物扩散评估。结束时,他的右手食指磨出三道血痕,最终换来一针到位率从65%升至96%。同时他也代表科室住院医师参与众多比赛。

2023年院内技能与演讲比赛中,他取得优异成绩,被评委们称为“来自山区的种子选手”。

从“输血”到“造血”—把技术打包带回家

2024年年底,王贵龙迎来“毕业大考”:独立完成一例体重仅1.8 kg早产儿肠坏死麻醉。“术前评估、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复苏,每一步都按他拟定的流程执行,非常镇定从容。”同台手术的原新生儿外科李仲荣教授说。术后第二天,王贵龙住院医师将手术麻醉记录整理成《极低体重新生儿围术期管理手册》,通过云端分享给织金县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填补当地技术空白。

三年间,他累计向家乡回传典型病例报告50余份,操作视频53条,远程指导完成无痛分娩和首例高龄髋部骨折麻醉管理,直接受益患者超600例。



王贵龙住院医师与同事在疫情时期组建的党员先锋队

双向奔赴—“王贵龙们”背后的制度密码

温医大附二院研究生教育与毕业后教育部主任张园海透露,医院自2020年起与贵州、西藏等7省16家县级医院建立“1+1+N”住培协作链(1名导师、1名定向学员、N项技术清单)。王贵龙是首批12名学员中首位完成全部清单并提前结业的学员。“我们不仅考核技术,更考核他能不能把技术带回当地。”张园海主任说。医院专门开设“县级医院师资班”,王贵龙住院医师已报名下一期课程,未来将以导师身份反哺家乡。



王贵龙及同事与基地教学主任李兴旺合照

跨越山海的“双向诊疗”

2025年8月底,王贵龙将正式回到织金县人民医院:作为麻醉科骨干医师,他已收到来自温州的远程会诊邀约—这一次,角色互换,他要为千里之外的疑难病例提供“贵州方案”。织金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雄坤在结业贺信里写道:“你带回的不仅是技术,更能让山区百姓第一次觉得,‘大医院’就在家门口。”

从乌蒙山到东海之滨,再回到乌蒙山,王贵龙住院医师用三年完成了一场“生命接力”。在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表里,像他这样的“协作培养”住培医师已超5000人—他们正成为分级诊疗最坚实的“承重墙”,也让“健康中国梦”的版图愈发清晰。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供稿

原文链接:乌蒙山按下温州键—县域麻醉远程进化样本


转载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
一审
黄忠麒
二审
伍俊鹏
三审
吕  印